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記者 孫庭陽) 4月22日,滬深300指數和上證指數接近前期低點,深證綜指迭創新低,創出自2020年6月19日最低價。
滬深300指數創出近13年最大跌幅。今年初至4月22日,滬深300指數下跌19%,創出自2009年以來同期最大跌幅。在2009年之后,2016年初股市受當時環境影響,當年年初到4月22日滬深300指數下跌15%,股民叫苦不迭。時隔6年之后,今年年初至4月22日,滬深300指數跌幅更大,加上現在市場容量擴大近1倍,對股民殺傷力更大。
在全流通的環境下,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可以看成這一時點全體股東的財富之和。
2016年初,滬深兩市上市公司數量是現在的60%,總市值是現在的54%。
6年之后,市場規模幾乎翻倍。
2022年初,滬深兩市擁有4684家上市公司,總市值99.06萬億元。今年4月21日,這些公司總市值只剩80.83萬億元。其中18.23萬億元的市值,在股市上蒸發了。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披露,2022年1月,證券市場投資者數量是1.99億戶,這些投資者是股票市場市值蒸發18.23萬億元的買單者,平均每戶被蒸發了9.17萬元。
(跌幅前20股票,統計區間:2022年1月1日至4月22日,數據來源:Wind)
今年初至4月22日,剔除今年上市的新股,共有4027只、占比86%的股票價格下跌。其中2497只跌幅超過20%,跑輸同期滬深300指數;更有588只跌幅超過40%。已經公布2021年財務指標的公司中,多數公司凈利潤增長,但難挽股價下跌。跑輸滬深300指數的股票中,有1193家公司2021年凈利潤同比增長。
時間拉長到深證綜指上一次低位,對比兩年前的2020年6月19日,共有2751只股票股價低于那一天,重回甚至低于兩年前。
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可以看成是破產清算時的底價。由于重置成本遠遠高于每股凈資產,除非特別行業,多數公司的股價都高于每股凈資產。
截至今年4月21日,滬深兩市共有358家公司的股價低于每股凈資產,比年初增長了近四成。這些跌破凈資產的股票,既有金融股,也有房地產股,還有一些工程機械公司股票。
當然,跌幅領先的公司,也有一些業績太差或股價太熊。如跌幅領先的退市新億(600145.SH)已經結束退市整理,被上交摘牌,將轉入三板交易。*ST網力(300367.SZ)股價下跌了近7成,已經提示可能被終止上市交易。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