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首席評論員 鈕文新
不要說“沒有出現暴跌就不算股災”。歷史地看,“鈍刀子”才是殘害市場信心最暴虐的武器,我們的金融管理者必須防微杜漸,否則“哀莫大過心死”。
3月15日A股市場暴跌之后,金融管理各方都出面說話,尤其是金融委會議之后,各方反應積極,市場也出現了一段反彈行情。
但政策以及預期管理的持續性夠嗎?在中國經濟輿論場復雜的當下,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放棄常態管理的慣性,而更加重視預期管理,主動加大市場預期引導力度?
國家統計局4月18日公布多項宏觀經濟數據。其中,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270178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4.8%。說實話,這是很不錯的數據。第一,它與去年第四季度相比,環比高出0.8個百分點,說明中國經濟正在擺脫底部;第二,去年一季度中國GDP大幅增長18.3%,在如此之高的基數之下,中國今年一季度能夠取得4.8%的增長,實屬難得,甚至引發境外媒體的一片“超預期”的評論。
但在中國,面對如此數據,部分分析者反而提出負面疑問,比如:為什么GDP增長尚不足5%?然后就是“中國經濟難度多大”的一通子嘮叨。
其實,面對疫情的突如其來,決策層已經多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國務院常務會議幾乎每周都在給出新措施,有專門針對疫情的,也有針對全年經濟目標的。但一些分析人士似乎無視正面信息,甚至非要把好數據、好政策逆向解讀為股市下跌的原因。
基于此,有關部門有必要抽調人員,組成專門的“市場預期管理指導小組”,收集各路信息并及時對外發布信息,對各種經濟行為、現象、問題和數據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解釋。預期管理如果沒能得到應有的重視,沒能做到應有的主動、持續、有效,如何應對如今復雜多變的中國經濟輿論場?
此外,相關部門的金融管理者要更加重視長期資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關鍵性作用。今天的國際態勢及其對中國的影響絕非短期,實際上,各路專家和有關部門早已對形勢的長期性和嚴峻性達成共識。金融領域也應該努力去作長期準備,不能只求流動性充足,而要追求長期資本的充足。
所以,金融管理者有必要盡快轉變觀念,大力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長期資本金融為主,短期貨幣金融為輔;股權資本金融為主,債務資本金融為輔”的金融市場。
責編: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志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